IMG_9631

我們與孩子的生命之書:追尋電車男孩的光

看到了5/21的捷運事件,又看到了鄭捷父母寫的道歉信,我無意再苛責他的父母,因為我知道他們也很痛苦,但從許多跡象,我也深刻的感覺到這件事,他們的家庭與親子教育還是得負上很大的責任。我想起了前陣子在看的一本書法國名製作人與她殘障兒的相處所寫成的<爸爸,你要去哪裡>,<爸爸,你要去哪裡>這句話是洋洋平常最愛問的一句話,洋是一個必須要一直有互動才能進步的孩子,我們的對話常常從這句話開始;又想起了,平常我們在坐車時觀察到的,許多親子與家庭之間的關係,都不再只是話語,而只剩3C產品而已,有感寫下了這篇關於親子互動話語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一位法國知名的作家和電視製作人尚路易.傅尼葉(Jean-Louis Fournier),曾經在年老的時候寫下了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內容其實是在談論他與自己兩位多重障礙孩子的相處,人們才知道外表光鮮亮麗的他,竟然有兩個嚴重多重障礙的孩子,但他並非以悲情的方式來描寫他們兩個以及和他們的相處,而是以一種自嘲諷刺的方法,來嘲笑自己處境,讓人看了實在又笑又哭,對於他的強迫樂觀和自我無奈更是欽佩,那本書的名字叫做<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這是每次他的兒子總是會對他說的一句話,但就只會說這一句,可是不管他老爸說甚麼回應,他也只會一直重覆這一句話,無法有任何回應,看到作者的自嘲,真是有點難過。

不過看到作者寫的<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還是讓我們心裡有許多感觸,也覺得我們幸運極了。這句話,同樣也是洋洋最愛說的一句話,但是我們所得到的回饋卻比作者多上了一萬倍。

洋洋喜愛坐車,每當在家裡他看我們準備換衣服的時候,就會開始問,爸爸我們要去哪裡?媽媽,我們要去哪裡?爸爸,我們要坐甚麼車?我們要坐公車換捷運嗎?我們要去坐火車嗎?我們要坐幾號公車呢?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交談內容,我們談論著等一下要去哪裡,等一下要坐甚麼車,有時洋固執地說著他的選擇,不論是溫柔的勸導或是有目的的溝通,這樣的交流與互動,有時雖然包含了許多情緒,但看完那本書後,都讓我們覺得自己無比幸福與幸運。

我記得那本書裡寫到作者一次開著車,帶著兩個兒子想去美術館看畫,他興奮地在車上自己陶醉著和他們介紹自己喜歡甚麼畫?看著外面美麗的秋景,再回頭看著這兩個兒子,他們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沒有理會他老爸說的話和外面的風景,一個只自顧說著我們要去那裏?而他們還會說它們最愛的薯條,作者描述他的心情說他實在很想開車就直接就去撞樹好了。

大陸有一個節目也叫爸爸我們去哪兒?這是一個親子的戶外實境節目,會找明星爸爸帶著的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些任務,藉由任務的過程中,描述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情感,以爸爸為主題,就是特別強調了現在社會中父親腳色在家庭關係的轉變。不過畢竟是電視節目,所呈現出來的互動與情感是否真實,那就見仁見智了,節目收視率很高,人們願意花時間去看這些親子的互動節目,但是是否有用心在經營自己的家庭關係或是觀察自己周遭的親子關係呢?

相對於傅尼葉的孩子很難與他有真正的互動,但他心中卻無比渴望著;我們因為怕洋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只要他問了什麼,我們都會想辦法與他對話;但是有時我卻常看到有許多正常聰明的孩子,家長卻不願意花太多時間與之對話,甚至總以3c產品做為彼此不互相打擾的工具,電子產品漸漸成了關上溝通大門的利器,親子的互動又剩下了什麼?

有一次,我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孩子也問著爸爸,我們要去哪裡?但是爸爸只自顧的滑著仔己的手機,回答著,你問那麼多幹嘛;還有一次再坐火車去台東的路上,因為長路漫漫,我看到一對夫妻帶著小孩坐在火車上,一路上三個人都在滑著手機,沒有甚麼對話,後來到了花蓮,小女孩問家人,這是那裏?只見媽媽說,還沒到台東啦。對話結束了,三人繼續顧著自己的手機。

現代的社會與父母,是不是因為這些科技產品,越來越疏離了呢?孩子面對科技產品,不願意和父母分享或是說話;父母覺得孩子吵,就把3c產品丟給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一次在高鐵上,我看到一個小男孩為了爸媽不讓他繼續玩平板電腦,整整情緒失控了半個小時。

當孩子問著我們要去哪裡?我們是否可以放下身邊所有的事,去聆聽去和他聊著這些問題,而不只是想打發他或是叫他不要來煩你,我們因為孩子的一些特殊以及慢飛,可以讓我們好好停下腳步,去聆聽去和他討論這些他喜愛的事情,這不是沒有意義的對話,但也沒有像大陸的節目爸爸我們要去哪裡,有那麼多精彩的橋段。這只是一般尋常的生活對話,但卻是最真切最真摯的,簡單平凡,沒那麼有趣,但卻是最真實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家庭關係應該都是這樣建立的才對。

台北捷運5月21號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捷運殺人事件,每個人都在討論台灣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是甚麼事情造成的?這個事件發生前,難道沒有任何前兆嗎?我們很難過很悲傷發生了這樣可怕的悲劇,我想這不只是單一系統出了問題,而是很多系統的環節上都錯過了這些問題。但我個人卻認為他的原生家庭在某一個程度上必須負起很大的責任,這個家庭的親子教育與溝通是什麼呢?他們從小真的有在關心這個孩子?知道他在做什麼嗎?有試著去了解他嗎?當他說,爸爸我們要去哪裡時?他們的回應又是甚麼呢?如果說他小學就已經有許多殺人的想法,那當他們接受訪問時,只是說他很乖,他愛打電動,他比較寡言。如果家人都只能有這種程度的瞭解,我覺得實在難以置信。

一些簡單的話語,有時正包裹著最親密最真摯的家人互動,現代社會的我們是不是只在意物質的給予,而忽略了許多最根本家庭間的微小事情,從這些話語開始,我相信孩子需要的回應、關心、擁抱,遠比給他任何物質還要重要還要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