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台灣親子漫遊書在時間隙縫裡的親子旅行>
日前曾看到劉克襄老師寫了一篇關於台中綠川的文章,書寫著綠川的過往與現在,裡面提到了20年代日本文學家青山尚文,旅行過台中後的一段《臺灣雜詠》:
橋是八條街幾叉、風煙寫出小京華。
趁虛商賈晚出散、隔水樓臺樹半遮。
綠柳二川朝罩霧、青山四匝夕拖霞。
源泉混々清千尺、容易分供一萬家。
以前的綠川
從文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對綠川、柳川兩溪川的風姿所吸引著,那時的綠柳兩川又是何等清澈,如今的綠川,只要你經過,卻很難不聞到其所散發出來的臭水溝味,過去的台中首長好像也都曾為綠川整治過,也在川邊做了一些休憩空間,但無奈,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綠川,卻仍汙濁不堪,臭氣薰人。(我想這個味道應該都是民生汙水排入的原因)
現在的綠川因為都市建設,其實已經變切成很多段
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新盛溪,看到當時的綠川河岸景色綠映成翠,故名為綠川,台中在日治時期,因為都市棋盤式的規劃,而有台灣小京都之稱,當時,就曾有人綠川比喻為京都的鴨川。
如今看來,當然都看不出當時把他比喻成鴨川的人是怎麼看這座溪川的,不過一條經過市中心的溪流汙濁和發生濃厚的異味,確實很有必要改善,像當初高雄的愛河到底是用何種方法,才讓他遺臭萬年的河流,變成現在如此乾淨的河川,確實值得台中官方學習。
綠川後因都市開發,也被切成了好幾段,變得雜亂不堪,當時橫跨溪川留下來的舊橋,大都毀壞,我看過當時橫跨綠川的一些舊橋的照片,溪流、小橋、兩邊的綠樹交合在一起的畫面,實在讓人嚮往。
宮原眼科附近,綠川旁的一些巷弄存在了有味道的老房子
從火車站出來,經過了綠川,順著台灣大道一直往前走,可以見到不少老時代的舊風情。
在街道上看到舊的騎樓拱門
老洋房與老屋
太陽餅
經過了自由路,這附近有幾個台中重要的古蹟。
再往前,到了台灣大道和三民路口,就可以遇到第二市場,在1917年,台中州廳於現在第二市場的位置,建立了「新富町市場」,主要販賣對象為當時的日本人。
第二市場占地不小,中央以一座六角主樓為核心,有不少店鋪、攤販等,第二市場因曾遭祝融,經整修過多次,目前的第二市場舊牌樓已不是日治時代的模樣,但這裡仍被規劃為臺中市古蹟的一部分。
綠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A0%E5%B7%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