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048

我與孩子的生命與旅行故事:追尋電車男孩的光在時間隙縫裡的親子旅行

最近在和哥哥一起看一些台灣的發展史,講到了清代因為牡丹社事件後,才開始重視台灣的開發,開始修築的三條重要的古道,其中包含了開墾過程異常艱辛與困難的八通關古道,八通關古道是從南投竹山一直到花蓮的玉里,穿鑿整個中央山脈,全長152公里。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總兵吳光亮在竣工後,特別在起點的巨石上題上「萬年亨衢」四字,歷經了140年了,那鑿印的字跡,仍渾厚蒼勁的嵌在巨石上,如果你親眼見到,真的會被震攝住,甚至想像140年前,這個古道犧牲了多少人才建築完成的景象。

其實我也是無意間才發現這個地方的,當時因為去了鳳凰谷鳥園,在地圖上發現了這個地標,因為好奇而前往,才知道了這一段這麼久這麼珍貴的歷史和遺跡。

IMG_7029

IMG_7030

IMG_7031

IMG_7034

前往的那天下著大雨,我執意要前往,但不知道路況為何?我只好自行前往,因為是石階,還長滿了青苔,非常的濕滑,我即使小心翼翼的走著,仍然滑倒了,手都是血。

後來心想,不知道這是不是冥冥中註定的,因為當時開通這條古道,一定也是犧牲了無數人的血淚換來的,所以跌這一跤,感覺像是一種天意和啟示。

IMG_7035

IMG_7037

IMG_7039

IMG_7040

雖然下著雨,在雲霧中,我看著那顆題字的巨石,雖然已經磨損的有點嚴重,但仍可以感受到那鏗鏘有力的字的力量,心中想著當時題下字的帶領人,是用著何等沉重又堅韌的心情題下這四個字的。

「萬年亨衢」四個字意謂道路開通商旅往來便利,八通關古道的在台灣史上的重要的價值,是很難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

IMG_7043

IMG_7044

IMG_7046

當時我站在巨石前,看著巨石與四個字時,想到了這個石頭與鑿字已經歷經了140年,想到了八通關古道開墾的艱困,沒有這些珍貴遺跡,我們無從想像,也無法感動。

IMG_7048

IMG_7051

我沒有時間依著石階繼續往上走,只在「萬年亨衢」停留片刻,卻已感動萬分,當我帶著手上的鮮血返回車上,家人問我怎麼了?

我和他說,我回到了140年前,所以帶回了時空的痕跡,付出了代價,這些流的血,正是證明我真的有去過的痕跡,「萬年亨衢」或許無法留存萬年,但只要曾經存在過,就不會消逝。

IMG_7052

IMG_7054

IMG_7055

如何前往:萬年亨衢位於南投鳳凰谷鳥園內

八通關遺跡補充資料:http://www.peoplenews.tw/news/59629fef-e624-42b0-bb4c-9bb472bdf037

八通關紀念開山的碑碣

由於八通關古道之興建,沿途遺留多件紀念開山之碑碣,茲列舉現存者如下:

一、「開闢鴻荒」碣 。「開闢鴻荒」石碣位於集集鎮林尾里濁水溪北岸。清同治13年,時任中路統領的吳光亮奉命「開山撫番」,募集「飛虎軍」,10月進駐集集埔(今南投縣集集鎮),行經草嶺濁水溪畔,發現兩岸形勢險峻,無法越山而過,乃經由溪底通過,並於岩壁勒「開闢鴻荒」四字,以示入境化外之域,期勉兵士排除萬難達成任務。該碣因位處集集欄河堰工程範圍內,經地方人士呼籲而特別變更設計保存。

二、「化及蠻貊」碣。此碣位於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東側的巷弄內,地處偏僻的果園圍牆邊。筆力蒼勁且有題名落款,是清代拓墾南投的佐證,碣文寫著:「欽命布正使銜署台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三、「萬年亨衢」碣。此碣位於鹿谷鄉鳳凰村鳳凰山麓(鳳凰谷鳥園內),刻於距地面高140公分巨石上,邊框高150公分,寬223公分,旁邊還有兩道空框,行書「萬年亨衢」筆力雄渾,氣勢磅礡。多年來歷經數次風災土石流之害,屢次修整,現今已妥善整理,可供參觀。.

四、「德遍山陬」碑。八通關古道完成後,清廷隨即開放民眾入山開墾伐竹、抽藤,大大促進地方繁榮,鹿谷鄉士紳感念吳光亮德澤共同豎立「德遍山陬」碑。因此本碑年代恰較八通關古道開通晚一年。

五、「入山撤禁告示碑」。清朝統治台灣期間原先採取消極漢番隔離政策,不僅禁止私自移民渡台,並且嚴格限制漢人進入原住民區域,對於鐵器、竹竿、藤條等也嚴加管制。牡丹社事件後治台政策轉為積極,故光緒元年沈葆楨主張開山撫番,特別奏請撤去平地居民進入山地及鐵器等物資流通管制的律令,而有此告示碑。此碑高133公分,寬60公分,厚20公分,與「德遍山陬」碑並立於鹿谷村新寮土地廟「福安宮」旁。

六、「山通大海」石碣。位於陳有蘭溪左岸十八重溪吊橋(即今之新中部橫貫公路新建之陳有蘭溪水泥橋)下游約二百公尺處,正書山通大海四字,字徑約十八公分,字距約二十五公分,其文意為寓以山海交易自如之義。1959年八七水災之際,該石碣遭洪水沖失埋沒,雖經二次挖尋,均無所獲;1988年由南投縣政府另覓巨石重刻,不料,2001年桃芝風災,筆石溪爆發土石流,大量土石流入陳有蘭溪,重刻石碣也遭土石流吞沒,迄今仍未尋獲。2012年「山通大海石碣景觀意象工程」完成,重立碣石於溪畔。

另者,根據雲林縣採訪冊紀錄,吳光亮曾於八通關山頂立「過化存神」碑,該碑在日治時期已佚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