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孩子的生命之書:追尋電車男孩的光

今年再做早療追蹤評估,雖然換了評估的醫院,但不知為何,每次看孩子做完評估,心情都很難好起來,原因並不是看到孩子的發展不好,其實我覺得孩子真的進步很多,而是我對於評估的整個細節和過程總是充滿問號與疑問?

就像今天我帶孩子去做心智的評估,評估的時間比我預計的要長很久,測了大概100分鐘,本想說應該再怎麼樣,一個小時就夠久了吧,後來等到真是有點不耐煩了。後來我問醫生,醫生說因為孩子很不專心,所以中途有被打斷很多次,才拖了那麼久,當然孩子就只有一開始10~15分鐘表現穩定不錯,後來注意力跑掉了,測驗就亂作了。

我不知道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的專注力到底能有多久,雖然我們家這隻本來的注意力就很分散,但如果是注意力很強的人,還需要來做這些測驗嗎?想想就算大一點的孩子,要他專心一個小時做測驗都應該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這樣小本身注意力就不好的孩子呢?所以每次看到不同的評估都要一次做那麼長的測驗,我很難相信會有孩子可以表現得很好,根本就是在出難題給他們。

然後他們就要根據這40分鐘或一個小時的測驗,來對這個孩子做評估寫報告,這樣粗糙的測驗時間與過程,所得到的評估結果,可想而知,都一定是孩子水準之下的才對。

所以每次看到這些評估的過程,我都覺得精準度實在很低,對孩子也不公平。

再者,今天心智科醫生問我,我們平常陪孩子的時間多嗎?他的生活經驗多嗎?我聽到她問我這個問題,實在不太高興。原因是因為測驗中,要給洋玩積木和拼圖,這是洋平常很不喜歡玩的東西,所以很少玩,所以測驗時,關於這兩項就顯得比較困難。所以不知醫生是不是想說平常我們都沒有陪他玩呢?所以他比較不會?

拜託,為何只有測驗有的東西,才算是要學習的,難道其他東西不算學習嗎?我們是不常陪他玩拼圖和積木,但我們所給予他的生活經驗絕對遠超過這些測驗裡的制式東西。

那測驗為何不問他,莫札特或巴哈的音樂是什麼呢?或是公車或捷運的站名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如果只以測驗的項目來評斷孩子的生活經驗,對孩子或父母來說都不公平,我們不是多看孩子的優點嗎?難道評估就是用來打擊孩子與父母信心的嗎?

前陣子,有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的孩子被老師說需要去醫院評估看看,結果她一去評估,醫生竟然就跟他說,他的孩子要拿手冊了,是自閉症。她簡直不敢相信,因為她覺得根本不可能,她和我聊了很多,老實說,我也覺得有點誇張。後來,因為有機會去她家玩,看了他們家的孩子,就是跟洋以前一樣,講話比較不會講或是有一些特質罷了,明明就是很可愛的孩子,什麼拿手冊?醫生才用了那麼短的時間評估,憑什麼就可以篤定這些事情?

我們還在體制內,我想未來或許還是會碰到許多這樣的問題,因為要改變實在沒那麼簡單,
但是只要我們知道,不管評估結果如何,我們都要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要因為評估的結果不好,就覺得沮喪;因為要知道這樣的評估過程本身就很難了解孩子好的一面,他們好的一面正因為測不出來,所以才要我們打開那些未知的窗戶,我想打開後,那些風景也是我們從未見過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fepoem 的頭像
    lifepoem

    25度c的空白

    life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