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第一次看村上春樹的文字「1973年的彈珠玩具」和「聽風之歌」開始,就為著
他文字裡所營造的孤獨感與人物之間的存在感所吸引,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創作風格和
他有點關係,現在的我,雖然沒有那麼迷戀他,但是每當想起他文字的氣氛,仍像是
會被吸進一種不知名的空間一般,連自己的呼吸都會聽的一清二楚,多年前,我就有
想過一個問題,他的小說有辦法改編成電影嗎?如果改編成電影,有辦法將村上的文
字裡感覺表現的出來嗎?對我而言,我覺得困難度很大。

但是真的有導演願意去挑戰,而且讓人訝異的是,他改編的小說並不是那些他的成名
之作,而是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其中一篇短篇小說故事「東尼瀧谷」。內容在說
一個叫東尼的男孩,因為父親的關係,從小一直處於一種孤獨的狀態,直到他遇到宮
澤理惠所飾演的女主角,他愛上了她,兩人結為夫妻,但宮澤理惠卻是個對買衣服極
迷戀的女人,只要看到衣物就不斷的買,電影說這麼寫著「她像是個為衣服而活的人
一般」,東尼也是為了她的輕盈所吸引,後來宮澤不幸過世,又出現了另一位和宮澤
極為相似的女孩,出現在東尼的身邊,但東尼卻已慢慢又回復到他本來孤獨的狀態了


導演市川準以一種冷調極簡的畫面來詮釋這部片,刻意營造出一種孤獨的氣氛,配上
了阪本龍一用鋼琴鍵盤打造的低限主義樂音,攝影機不斷橫移著,來連接每個畫面,
很像是MTV電影的型式;又像是村上小說裡跳躍的連接,而那一幕幕彷彿都發生在不
同空間的移動,好像人物都被關在其中,孤獨感因為這樣的畫面移動,顯的更加強烈
。朋友說「他的鏡頭位置很像是小津的茶几鏡頭」,確實這部片的鏡頭,刻意的用著
許多膝蓋以下的鏡頭,讓人物無法呈現出整體,總是出現局部或是被切斷,但兩人的
鏡頭確實還是有極大的差距,只是有些角度類似,相對於小津的溫暖,市川準表現出
的卻是全然的孤獨與虛無。

宮澤理惠所飾演的女主角,把村上小說裡女主角的那種若有似無的感覺,詮釋的相當
成功,像是看得見卻距離遙遠的女子,彷彿隨時都會消失一樣,在電影中的她,為何
那麼迷戀衣物?確實是因為需要衣物來確定自己的存在感,否則她真的不知自己為何
而活?當後來東尼在妻子死後,找來另一個和妻子一模一樣的女孩來當助理,要求她
穿妻子的衣服時,女孩穿著穿著就莫名流淚了,那更是一種對自我鏡射存在感的孤獨
表現。東尼的父親和妻子,同樣在死後留下了一大堆物質,一個是唱片、一個是衣服
,但對東尼來說,全都過多了,他孤獨的空間裡,怎麼也容不下這些東西,他也不需
要藉由物質來了解自己的存在,只因他本就為孤獨而生,他就是他自己的房間。

電影以旁白的方式來說明劇情,再配上了男女主角突然而來與旁白的對應,讓人產生
一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村上的文字仍在影片中被巧妙的運用著,雖然用的不多,但
每次出現仍會給觀眾一種極為強烈的感受,對我來說,仍比畫面的說服力強很多。導
演冷調乾淨的畫面,確實是和村上的文字有著相似之處,那種營造孤獨的氣氛是成功
的。我想喜歡村上的人,都是為其故事裡所散發出的孤獨存在感,像是處在世界的另
一個空間似的,以描圖紙精準的對著現實世界的無奈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所吸引,我
們不會因為小說中許多不合邏輯的事件與人物感到質疑,只因村上文字的疏離與透明
,早已讓我們相信我們事實上存在於另一層我們都不曉得的孤獨空間。

僅管這部片依然和村上小說裡的感覺有所差距,但確實仍會給喜歡村上文字的人另一
種特別的感受,而導演以短篇小說來改編,確實是聰明的,村上的長篇小說要改編,
我仍覺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可能,那可能需要打破許多電影原有的架構與型式
,孤獨與存在之間的關係,像風一樣散開,我們是在箱子內;還是箱子外,心電圖的
線條在低鳴著,不知何時會停止?我們開始緩慢的死去。

相關評論

http://blog.infocom.yzu.edu.tw/twlai/archives/2005/11/20051109.html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ten00420260

http://blog.xuite.net/tony0224/movie/5269172/track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54&page=c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