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成長電影,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少見的,我們可能看過如阿甘正傳的男
性成長電影,看過切格瓦拉的摩托車日記,體會青年如何藉由旅行成長的過程
,但是單純以女性觀點為出發的成長電影,尤其是由一位女導演拍攝而成的,
確實難得,而我們也從中得到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細膩。

「走出寂靜」一片,是在描述一個生長在聾啞家庭的健全女孩菈菈,如何在父
母與自我間做不同的選擇與化解情感的衝突,她是一個希望當黑管音樂家的女
孩,卻無法得到聾啞父親的認同及諒解,這段過程也構成本片最大的主軸。而
讓我們更加思考的則在於片中以無聲及有聲的兩種不同的節奏來帶出兩者語言
間的界限,他就像是兩種不同的樂器,在這部片中不斷的交錯,兩者因為調性
的不同而產生許多摩擦與不和諧,但導演卻終究能讓他們尋找出他們彼此都能
接納的共同音樂。

語言一定是有聲的嗎?無聲的語言我們會如何看待,他是否能讓我們看到超出
語言的界限?在這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導演所鋪陳的段落,都在請我們
思考語言的定義為何?記得一場菈菈在教室裡和遠在街道上的母親以手語相互
溝通的畫面,他們的語言超出了我們用聲音所表達的一切。後來菈菈的妹妹離
家出走,菈菈的姑姑把他帶回來時,同樣以手語和菈菈父親溝通,甚至因此而
為後來化解父女間的衝突做巧妙的浮筆。

女性導演的細膩也在一些手語與言語的傳達中表露無遺例,如父親曾問菈菈下
雪聽起來是什麼聲音?夕陽的聲音又是什麼?等當菈菈回答起父親雪是沒有聲
音的,父親開心的認為「原來雪使世界寂靜,非常好」。這段對話,不但讓我
們去思考視覺與聽覺間的界限,更讓我們看出父親對有聲世界的自悲,菈菈總
以不同的視覺形容詞來回答父親對聲音的問題,其實我們不禁想問,用再多的
畫面來解釋聲音,真的有意義嗎?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這些父女間的對話,一再
的體會父親渴望了解聲音的心情與兩人間深刻的情感。

無聲與有聲的對立,從父親年少就造成了他與姑姑間的磨擦,後來也造成了菈
菈與父親的對立,那象徵著封閉與自由的兩端,他們對彼此的誤會與不了解,
就好像無聲與有聲這兩個本來就截然不同的世界,片中唯美的黑管音樂,交雜
著小提琴與鋼琴的聲音,彷彿在描繪著菈菈不同的心境,時而喜悅;時而憂傷
,菈菈和姑姑也曾對於喜好的音樂產生意見分歧,姑姑不喜歡聽菈菈演奏悲傷
的音樂,這也顯出姑姑其實一直不願意去面對菈菈的父親所帶來的悲觀與感傷
,但在菈菈心中那確實佔著很大的部份。

可是當最後菈菈參加考試,父親也奇蹟式的出現在考場時,菈菈當時選擇的卻
是帶著歡樂的民族音樂,這受到了先前她去聽一場猶太音樂家很大的影響,而
導演以夏卡爾的畫作,帶出了對於不完美的世界所蘊藏的情感,其實當時不管
她的父親會不會出現,她早就已經選擇了用這樣的音樂來面對自己,也表示菈
菈早已下定決心用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父親的出現帶了戲劇性的效果,當
然我一直覺得爸爸最後的出現確實太過牽強,因為之前並沒有清楚交待什麼?
怎麼可能爸爸突然會了解到音樂對菈菈的重要以及突破自己固執的心房,不過
當父親最後推開了那扇門陽光,從外面透進來的同時,我們也知道了兩個之間
的心結已經慢慢掙開了,從這裡我們也看出了導演對生命的態度為何。

「走出寂靜」是Caroline Link的第一部片,她以細膩的手法呈現出了無聲與有
聲世界間的界限、家庭親情中的溝通與誤解及愛的力量等議題,尤其是討論
「家和愛」的議題,他的第二部片「冰淇淋的滋味」、第三部片「何處是我家」
同樣也都圍繞著這些問題,確實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功力深厚的德國女導演所呈
現出來的不凡,也讓我們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fepoem 的頭像
    lifepoem

    25度c的空白

    life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